酒店

杨向东:机车领域的“活扁鹊”_全球独家

  • 来源:中工网
  • 时间:2023-02-28 13:56:49

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,我国快递业也进入飞速发展的“黄金十年”,从无到有,从慢到快……港口大批量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机车(俗称“火车头”)牵引拉动。货物若想“马不停蹄”抵达港口,需要机车“医师”的维护。

①杨向东用点检锤检查机车 单位供图

2月26日,《南粤工匠》第十二集播出,主人翁就是机车“医师”杨向东。杨向东是湛江港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湛江港”)铁路分公司机修段机修班班长,他自认是对机修永不厌倦的“技术宅”。这位“半路出家”的机车修理工,是如何从一名机修“小白”,蜕变成一位能处理各种机车“疑难杂症”的“急诊医师”?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看看!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半路出家 零基础钻研机修知识

清晨,西南沿海港口群的龙头港湛江港已货如轮转,40条海运集装箱航线在这个40万吨级码头下“卸下重担”。在这里,铁路接过海上巨轮的压力,一条条铁轨如同脉动延伸向中国腹地,直抵中亚、欧洲,这场海陆联动接力赛的把关人,便是杨向东。

“机车很快入库,我们要去现场检查机车的运行状况。”一大早,杨向东骑着摩托车来到单位,换好工作服,带好安全帽。赶在接力赛第一棒交接之前,杨向东需回到机修段,对每一位奔跑在铁轨上的“选手”再进行一次体检。从码头前场到车站之间,杨向东要让每一颗螺丝钉的状态都达到最佳。

②杨向东在检查零件 单位供图

“今天机车运行得怎么样?”杨向东爬上机车,热情地跟司机交流。问诊、预判,这是杨向东对机车展开的第一声问候。

2000年,湛江港铁路分公司成立伊始,来自各个作业区人员临危受命,组建机车维修组,当时,仍是门式起重机修理员的杨向东“一切清零”,从头开始。“当时,机修班的维修水平属于零基础,很多同事都是半路出家。”杨向东回忆着班组组建初期状态。

从港口机械维修工转行成为机车修理工,杨向东在一次次失败中意识到:不熟悉机车构造和缺乏理论知识,是最致命的两个短板。他通过啃图纸、学理论、向老师傅“偷师”等方法来提高自己。

为了尽快熟悉机车内部构造、进一步了解机车的工作原理,他先是找来机车的随机说明,记忆机车构造图,再对每次更换下来的机车配件进行一一拆解,仔细观察每个部件的特征。为补足理论知识,他每天下班后就“泡”在阅览室,翻阅理论书籍。

工作至今,杨向东记录了30多本工作日记,日常反复揣摩。每每遇到机车疑难故障,他都会加班到凌晨,或查阅资料,或上机维修。

望闻问切 处理机车“疑难杂症”

机车检修分为制动系统、柴油机系统、辅助系统和电器系统四大块。在检查机车过程中,杨向东练就了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的本领。比如,通过闻烧焦味辨别部件磨损异常情况;除此之外,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,工作中的他基本不戴手套,用双手感受设备的微妙变化,如旋转震动程度、喷油器的脉冲幅度与频率等,对机车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判。

点检锤,是杨向东与机车“合奏”的乐器。无数次从车尾到车头的来回敲击,点检锤与螺栓碰撞出的,皆为音律;金属相击的微弱差异,在杨向东耳中,有着天壤之别。“你听,这个是敲击物品的声音,比较实,说明这个物体或螺丝是比较紧固的。如果弹簧有裂纹或者断裂了,敲出来的声音会比较浮、不实。”纪录片中呈现了杨向东的部分技能。

观零件而知瑕疵,触温度而晓短板,闻气味而懂欠缺,听声音而明故障。二十余年的望闻问切,让杨向东成为机车领域的“活扁鹊”。

多年来,杨向东还利用工余时间,先后考取大专及本科文凭,并取得机修钳工技师、机车电工技师、无损磁粉探伤Ⅱ级证书,成长为一名“一专多能”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和能够“听音辨故障”、独立处理各种“疑难杂症”的机车“医师”。

持续创新 开启机车“零故障”时代

纪录片里,常常都是杨向东在铁路上奔跑的画面。“铁路公司有两个车站,一个是东站,一个是港站,相距18公里,需要30—40分钟。机车运行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故障,有时需要一晚上在各车站间来回跑,从报故障到修完,我们必须在1小时内解决,超过1小时就要换车了。”杨向东解释道。

2014年年底,湛江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两亿吨大关,成为北部湾首个两亿吨大港,也是广东省内继广州港、深圳港之后,第三个年货物吞吐量过两亿吨的港口。

③杨向东(右)正向机修班人员讲解机修知识 单位供图

为此,杨向东提出机车“零故障”的要求。所谓“零故障”,并不是指机车完全没有故障,而是保证故障能在机车交班一小时内及时处理,做到“人停机不停”,保障货运不停。目前,机车完好率达92%,而故障率仅为0.7%。

每一次技术革新,都能为机车“零故障”争取多一秒的时间。

“有些东西我们从不会到会,就是凭着一种敢试的精神,试了有可能失败,也有可能重生,我就是抱着这种想法来做每一件事。”为了掌握不同型号机车的维修方法,杨向东必须带领机修班不断学习、创新。同年,湛江港还成立了首个劳模工作室——“向东工作室”,工作室集纳来自铁路分公司各个部门的19名技术能手,集中开展技术创新、技术攻关活动。

纪录片中也展现了杨向东的多个技术创新成果。以机车冷却水泵水封漏水为例,拆卸整个水泵、更换密封圈需耗时三天,只争朝夕的杨向东另辟蹊径。“在一个狭窄的空间,我们如何把这个O型圈拿出来?我就想到用一个锯片做成一个钩子,就可以直接拉出来,安装的时候,再把这个O型圈输送器直接往下压,这样就能很好地密封。”在杨向东的努力下,由拉码、钩子、安装棒三件套组成的拆装水封专用工具,让冷却水泵水封漏水维修工作变得“风驰电掣”。

为了确保机车“零故障”,杨向东还创新机车整备制度,为港口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。十多年如一日,他坚持利用车站乘务员交接班时间,带领机修人员查询每台机车使用情况,征求机车司机意见,有针对性地跟车掌握机车车况;通过实施“事前保养”,改变了“事后维修”时间长、费用高的不利状况。

近五年来,杨向东带领团队摸索开展自主大轮修,共完成机车自主大轮修任务8台次,按40万元/台次计算,可节约外送费、修理费320万元,并有效地缩短维修工期,保障了港口运输生产。

(据南方工报消息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 黄细英)

关键词: 半路出家 铁路分公司 疑难杂症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  2015-2023 非洲教育装备网版权所有  

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

  

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